9月22日,山东邹济上跨京沪铁路立交桥以逆时针方向精准旋转67°后完成华丽转身。一线建设团队在山东省内首次启用“高支模体系受力状态智能监控平台”技术,依托该平台与云端协同平台、移动终端工具的深度融合配资网络炒股配资,构建起施工全流程智能管控体系。
这一创新应用不仅成功攻克了邻近营业线施工的安全管控难题,更以转体精准化、作业高效化的亮眼表现,为山东省内乃至全国同类涉铁桥梁施工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范例。
科技为转体装上“智慧大脑”
“邻近京沪铁路施工,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,我们部署的这套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,是山东省内在涉铁桥梁施工中首次应用的专项智能设备,就像给转体桥配备了‘智慧神经中枢’,关键数据实时可视、风险预警即时响应。”中铁六局石家庄公司项目总工吕雪飞指着监测控制台介绍。
所有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传输至终端平台,一旦监测数值接近安全阈值,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与短信推送,形成“数据采集-分析-预警-处置”的秒级闭环。
“原来主要靠人工携带仪器巡检,一天跑十几趟现场不说,数据汇总还得等2~3小时,很容易错过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。”现场监测员展示着移动端操作界面说,“现在打开手机APP,支架沉降量、高程高差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,哪怕不在现场也能实时掌握情况。”
在转体施工前的配重方案优化阶段,技术团队通过云端平台远程调取桩基地质勘察数据、转体支座力学参数,结合BIM模型进行三维模拟推演,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方案论证与调整工作,仅用1天就敲定最优配重方案,大幅缩短前期准备周期。
与此同时,云端平台还深度对接信息化管理模块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——施工员通过系统实时上传当日进度,监理人员在线审核验收资料,管理人员远程查看施工动态,所有环节可追溯、可管控,让协同管理更高效、更透明。
“带厚厚的图纸跑现场,找一个转体支架节点得翻半天,遇到问题还得回办公室查资料、填表格,效率特别低。现在有了手机APP,所有工作都能在现场完成。”现场施工员拿着手机边演示边说。
通过移动端工具配资网络炒股配资,施工人员扫码即可调取墩身钢筋布置图、转体支座安装规范等技术文档,无需携带纸质资料;发现支架螺栓松动、防护设施破损等问题时,拍摄照片上传APP,系统自动定位问题位置、推送整改责任人,并设置整改时限,整改完成后上传验收照片即可闭环,形成“问题上报-整改-销号”的全流程线上管理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吕雪飞)
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